close

 
 

油價已經飆到70美元一桶,物價節節攀升,收入已經有一段時日沒有調升,卡債的衝擊連番而致,百貨消費明顯的萎縮。因此,我們藉此探討許多中小企業如何因應不景氣時代的經營策略。許多企業在過去都有很棒的成功紀錄,而且它的期望與表現之間沒有差距,造成對現有自滿。另外,成功幫助企業累積了很多資源,資源充裕後,就認為資源會戰勝一切、資源可以取代創造力,這樣的企業因而沈溺在過去成功的美夢裡。

通常,企業的成功,有許多可以探討的地方,基本上誰犯錯最少,誰的成功機率就愈高,面對環境的改變,企業領導人的策略是什麼?由高階主管到管理階層,無時無刻都必須做決策。決策的正確與否,直接影響經營的結果,所以說,不犯錯就是作對的事(Do the right thing ),企業領導人要有先見力與敏銳力,眼光要好,見解要獨到,能掌握未來的趨勢與變化;其次,我們必須要用對的方法做事,要用心盡力將應該做的事做好,這裡我們強調的是效能與效率,許多成功的企業之所以能持續獲利,不外乎貫徹三高一低,極高品質、高產量(效率)、高附加價值、低成本。環境在改變,未來也是不確定的,回到波特的基本論調,就是看策略,也就是強調差異化與低成本。

在不景氣時代,思考中小企業贏的策略,我們建議企業要朝差異化、低成本、彈性化去調整。過去許多論點在談差異化、低成本的時候,我們所看的情境都是企業思考它的價值活動,包括研發、生產、行銷…都在同一個國家領域思考,但是未來面對的是全球競爭的時代,考慮差異化、低成本與彈性的價值活動均需以國際範疇來配置。

以下是低成本的活動包括:一、思考強化企業體質,降低成本、提高效率與改變流程;二、創新,提供新產品、新製程與新服務方式。

接下來,我們來看看彈性這個策略。一、改善與客戶的關係,提供協助、共同解決問題與策略聯盟;二、國際分工。也就是國際化,將企業活動散布在不同的國家,設法掌握每個國家不同的優勢;譬如,原料取得價格比較難掌握,所以可以採取百分之七十的原料訂長期契約,降低因環境變動所帶來的風險。三、運用科技管理,特別是資訊科技的運用,如E-Commerce整體來說,企業經營的模式正在轉變。過去比較強調產品驅動的經營模式,就是生產什麼賣什麼;後來比較強調巿場驅動的經營模式,也就是巿場要什麼賣什麼;現在在知識經濟時代,比較強調知識驅動的經營模式,使用累積或創新的知識,來改變企業經營的方式。

以美國兩大零售業鉅子凱瑪超市(Kmart)與沃爾瑪百貨(Wal-Mart)為例,看這兩家如何以不同的策略搶攻市場。凱瑪的策略性假設為:提升商品品質和商店氣氛,市場佔有率將會增加;沃爾瑪的策略性假設則是:全面調降商品價格,市場佔有率會增加。十年來,這兩種假設的勝負已分,沃爾瑪不斷從凱瑪手中搶走客人。

這兩種假設都有道理,結果卻是恰恰相反。究竟什麼樣的策略能夠成功?知名的企管顧問鄧迪克(Evan M. Dudik)在「策略復興」(Strategic Renaissance)一書中指出,由於每家公司的情況不同,並無可以套用在所有公司的策略公式。在制定策略時,企業必須掌握四大關鍵:
第一,找出對企業有利的策略性。假設:在制定策略時,經理人首先應該思考攸關公司未來生死存亡的策略性假設,就是「如果我們採用此一策略,公司會不會因此反敗為勝,或是更上一層樓?」倘若答案是負面的,你可能要重新去制定一個更好的策略。
第二,檢視假設:「如果…,結果…」的形式。奇異公司宣稱,將在每一個市場衝到第一或第二名,這是一種目的,而非策略。策略應該像「如果我們投入多少資源於新產品開發,便能及時推出上市,以和康柏電腦的同級產品一爭高下,而且價格低三%到五%」,這也就是「如果…,結果…」的形式。
第三,找出本身與對手的優缺點:樞紐與鐵鎚。樞紐是公司原已鞏固的部份,可以發揮防禦功能,而鐵鎚則是公司放置未來主力的部份,發揮的是攻擊功能。公司一鐵鎚打下去,總希望能夠奏效。不過在攻擊之前,須視公司的防禦樞紐是否夠堅強。換句話說,你必須有把握守得住,才能考慮全力出擊。
第四,善用互補性:良好的策略應該具有全面性,例如,如果你決定產品要賣便宜些,就要想辦法吸引顧客多買一點,產生互補。

此外,企業必須創新,創新即差異化,運用和別人不同的策略,主動創造與開發機會。當然,能夠有效執行策略,更是成功的臨門一腳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凝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